English

警匪片别当荧屏“鸡肋”

1998-10-29 来源:光明日报 吴晓东 我有话说

惊险、刺激、神秘、曲折,不知不觉成了警匪片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不管时代背景,无论城镇乡村,只要有枪战,有追杀,有爆炸,有飞车,最好再有个把俊男靓女来调节气氛,就不愁不热闹。更难以置信的是剧中的公安人员一律智勇双全、形象英武、穿不穿警服带不带武器都能让不法分子闻风丧胆。模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形象显然是大伤了警匪片的元气,在观众眼里,它们越来越像是一块块“荧屏鸡肋”,看之无味,弃之可惜。

艺术中肯定离不开虚构,因为现实中的真实往往达不到艺术的要求,于是,尝试公安题材的编导们恐怕都有过在两难尴尬里徘徊的经历。真假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哲学命题,特别是在荧屏的方寸空间里,观众愿意相信你是真的你才是真的。

最会讨好观众审美情趣的,恐怕要算是前不久荧屏上“那场风花雪月的事”了。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贴着警匪片的标签上市的,却一再绕开不由分说牵着观众鼻子走的警匪片套路,尝试用抒情来统领全剧。以公安人员追查一把绝世名琴为主线的该剧,不少地方借鉴了纪录片的手法,镜头推拉摇移,变化丰富。

用警匪片的皮儿,包言情剧的馅儿,这正是导演赵宝刚的高明之处。细腻的感情处理、生活化的情节构筑,让这场“风花雪月的事”浪漫中流动着凄美和感伤。美中不足的是该剧过于唯美的场景,有时候难免让人一下子游离了现实生活的原貌,看起来更像一个虚无缥缈、凄楚哀婉的梦境。但这部警匪片已经足够令人耳目一新,至少它告诉我们,警匪片也可以有另一副面孔。

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传奇浪漫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8集电视连续剧《铁血警魂》的质朴写实。9月中下旬以来,这部表现广大公安干警真实生活的作品一直占据着北京电视台一套节目的黄金时段。《铁》剧是导演巴特尔继荣获多项大奖的《西部警察》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也是公安部今年主抓的重点剧目。但由于它招揽观众的金字招牌依然是挂了几十年的纪实性,沿袭的依然是弘扬正气、惩治邪恶的传统主题,追求的依然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尽管看起来不乏惊心动魄之处,却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警匪片一向是荧屏上的快餐,味道浓厚却没有多少回味的余地,属于“过把瘾就死”的那一类。打打杀杀一溜儿够,不管擒贼的招数怎么不同,警员的性格如何迥异,一片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之后,结局大都逃不开英雄凯旋的豪迈和壮士殉职的悲烈。

电视连续剧《危情时刻》、《警苑神掌》、《中国大案录》、《刑警803》、《国际刑警》在各地电视台的相继播出,让金秋的荧屏在正义和邪恶之间有讲不完的故事。惩恶扬善是个古老的话题,在电视剧市场日渐低靡、观众娱乐方式愈发多样的今天,为了抢占视频的一席空间,殚精竭虑的编导者们不停地往“老瓶”里续着“新酒”。

警匪片的创意空间到底有多大?枪林弹雨、浴血厮杀里究竟能做出怎样精彩的文章?一些创作人员对西方警匪片的大肆入侵表示出强烈的敌意,认为观众宁可宽容外来剧中撞车、爆炸之类的大虚假,也不肯容忍国产剧里追捕、打斗中的小虚假,只要审美差异不消除,即使你拍出《神探亨特》同样的水平,观众照样能挑出毛病。

曾发表过《无悔追踪》、《危情时刻》等10余部公安题材小说和电视剧本的作家张策认为,现在写公安题材的大致有两种人,公安战线外的专业作家和热爱文艺的公安界业余作者。前者深入生活比较困难,后者虽熟悉生活但提炼不够。这两条直接造成了此类作品千剧一面、千人一面的现状。

不善硬拼,就得智取。“讲”完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后,赵宝刚尽管遗憾颇多,但毕竟迈出了创新的关键一步。面临着影视圈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避实击虚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要想让警匪片打出游刃有余的擦边球,看来也少不了一定的游戏规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